{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学习英语并不需要过于关注语法是否完美。母语者更关心的是你是否能清晰地表达你的想法,而不是是否使用了正确的语法。尽管你的表达中有例如语法不正确和拼写错误等小问题,只要表达清晰、意思明确,母语者通常能理解你的意思,并且不会介意。练习英语时最重要的是自信,不怕犯错。
语法错误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母语者通常会根据上下文来猜测和理解你想表达的意思,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不会影响交流的流畅性。例如我发消息和别人说 I like elphants ,对方也能知道我想表达的是我喜欢大象,尽管我在 elephants 犯了一个拼写/输入错误 (typo)。最重要的是勇于表达,就算经常犯错,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自己的水平也会慢慢得到提升,失败乃成功之母。
{collapse}
{collapse-item label="我尝试用英语和 AI 交流,了解到了以上信息"}
{/collapse-item}
{/collapse}
{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时刻记住自己学习的是一门全新的语言,避免母语等更熟悉的语言引发的经验主义。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美国歌手 Sia 的歌曲 Cheap Thrills 中有一句歌词是 I don't need no money,这句歌词里用到了两个no,中文母语者很容易因为中文中存在“双重否定表肯定”的概念,将这句话理解为我需要钱(我不不需要钱)。
然而,英语中没有双重否定这种概念。实际上这个句子是一个俚语 (slang)。它表达的就是“我不需要钱”,不存在像中文一样两个no否定叠加在一起 "负负得正" 表肯定。由于这是一种及其非正式的说法,因此它几乎不会出现在教科书中。
另一个适用于中文母语者的例子是单词"混沌的,混乱的"——chaos,他的读法并不是像拼音一样的吵死 (chɑ̀o s),而是像 "克诶奥斯" (/ke.ɑs/, 美式发音) 或 "克诶偶斯" (/ke.s/, 英式发音)。(这是因为 c 在英语中大部分情况下发 k 音)
{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除此之外,如果想要更深地掌握外语,可以试着培养自己的 "语言直觉" (Language Intuition)。这是指在语言学习中,直接用目标语言表达,而不需要经过母语翻译后再表达的能力。
例如别人问我 What did you eat last morning? (你昨天早上吃了什么?),我不需要将这句话翻译成英文,而是脑子里直接理解了别人希望 know what did I eat last morning (了解我昨天早上吃了什么),然后回想 I remember drinking a bottle of milk and eating two eggs yesterday morning (我记得我昨天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两个鸡蛋),最后直接回答 I drank a bottle of milk and ate two eggs yesterday morning (我昨天早上喝了一瓶牛奶,吃了两个鸡蛋),全程不涉及任何中文,而是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原生思考 (这是我的叫法) 并且回答。
掌握这个能力被视为语言学习迈入 "高阶流利"阶段 的标志。培养这种能力主要的方式就是多听、多说、多写。
{collapse}
{collapse-item label="语言直觉的定义和提升的方法"}
{/collapse-item}
{/collapse}
{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外语是一门极其特殊的学科。无论是英语日语意大利语还是其他语言,若想真的掌握一门外语与人沟通或是以后出去,而不是简单地为了考试,只靠了解语法和背单词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扩宽自己的视野,明辨是非地接收不同来源的信息,了解风土人情,积累俚语、 习语 (idioms, 像成语) 和 短语 (phrases, 固定搭配)。
例如 I'm so tired but I have to bite the bullet and finish my work 这句话,直译过来是 我很累了,但是我必须咬着子弹完成我的工作,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 为啥要咬着子弹这玩意?其实 bite the bullet 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 "咬子弹",而是形容硬着头皮去做某事。这句话的文化背景是在19世纪的美国战场上,士兵接受手术时没有麻醉药,只能 咬住子弹 (硬着头皮) 来忍受疼痛。
一个更知名的例子是 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直译是 正在下猫下狗(雨)。而这句话实际表达的意思是 正在下大暴雨,现在的主流说法是这句话起源于17世纪的伦敦,当时街道排水系统很差,下大暴雨时水会冲走路上的垃圾和流浪猫狗等动物尸体,让人感觉像是 "天上下了猫和狗"。
{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另外也不能因为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既然别人都不在意我说的对不对,那我说的意思到了就行了呗"。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若想掌握一门语言,应该继续求知、刨根问底、虚心接受,而不是让“错误可被接受”成为不纠正错误的借口。
{collapse}
{collapse-item label="错误示范: 意思到位就行了"}
{/collapse-item}
{/collapse}
{dotted startColor="#ff6c6c" endColor="#1989fa"/}
中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 (exam-oriented education),这就导致了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重点聚焦的不是与人沟通,而是语法、拼写等是否正确。这样的学习方式更容易通过分数等量化指标衡量学生对一门学科知识掌握的程度,但是同时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学到最后得到的可能只是简单的分数,对自己用外语与人交流几乎没有任何帮助。想突破这层限制,就要懂得前文所述的内容,重视实践。
勇敢迈出第一步。尽管我自认为我的英语能力还不错,但是我对AI提的问题中还是有许多语法错误和不够简洁的表达。But so what? WHO CARES? 那咋了? 对方照样完美理解了所有我想表达的意思,这何尝不是对前文"沟通比语法更重要"的最佳印证呢?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maao.cc</title>
<script>
var userLang = navigator.language || navigator.userLanguage;
if (userLang === 'zh-CN') {
window.location.href = '/cn';
} else {
window.location.href = '/global';
}
</script>
</head>
</html>
这样,访问首页就会自动判断,将用户引导至合适的语言。当用户的语言是 zh-CN
(简体中文)时,就自动跳转到https://maao.cc/cn 是其他语言时,就跳转到https://maao.cc/global
当然,如果识别出错或者只是想看看另一种语言的页面的话,我也做了一个区域选择器(Region Selector 有点模仿任天堂官网那意思): https://maao.cc/regionselector 因为一般来说大部分简体中文访问者不会打开这个页面,所以在这里我是把英文放在第一个。
同时,我也将常联系站(maao.cc)的境外流量接入了上一篇文章提到的Amazon CloudFront(详见 本站的境外网络访问优化记录 - 毛毛的梦 ),现在全球连接速度都嘎嘎快